從隨意窩搬來,許多舊文的圖片和聯結有問題。已盡量修正但無法避免..(電腦功力差)相關主題請多利用分類標籤、站內搜尋等。感謝🥰

20210327 衛武營 管風琴 演奏會

上次聽管風琴已經快10年前了。
台灣雖然不是聽不到管風琴,然而通常應該是要上教堂才聽的到。我就懶。



之前也說過,管風琴和電吉他是我最愛聽的樂器。

所以一看到有演奏會就買票了。
也是剛好閒逛到衛武營看到的資訊。

管風琴此樂器已有2200年歷史。(據維基)
衛武營管風琴是亞洲最大。有127個音栓和9085支音管。

這次選取從巴哈開始一直到近代。大約跨了300年。
粗略來說跨越了4個世紀。
*我習慣寫巴哈,所以以下自己寫巴哈。引用衛武營資料處寫巴赫。

衛武營音樂廳門口外觀

本次演奏家原本是請來伊維塔.艾普卡娜(Iveta APKALNA),據衛武營官方稱,因為國際疫情升溫取消演出,改為德籍的菲利克斯.黑爾(Felix HELL)演出。

原本伊維塔.艾普卡娜和衛武營合出的CD都已經在衛武營的架上販售了。順道一提。
我也是難得去衛武營閒晃,看到該CD以及旁邊宣傳才知道有管風琴演奏會。

說來也有趣,原本上網看到這二位都有youtube頻道,菲利克斯.黑爾的訂閱人數少到讓我驚訝(記得當時不到百人),現在一看已經960人了。小軼事。


演前導聆

這次活動前還有將近30分鐘的導聆。

我很高興有辦導聆,因為雖然喜歡聽管風琴聲音,但我跟它以及一般樂理知識都不熟。

以下介紹我會盡量帶入一些記得的部分。

衛武營的管風琴分為左右二座。(在官網能看到360度導覽)
目前說是合併成一座了,詳情我也不清楚,應該是指可以用一個演奏台同時彈奏二座,這種合併法。

雖然衛武營的琴本身就是德國百年管風琴廠(Johannes Klais Orgelbau)製作,但還是細分了二種風格,(據導聆所說)我的左手邊是德式巴洛克風,風壓比較大、音色比較直接。



我的右邊的比較篇法式(導聆解說)。經導聆後仔細聽,音色也的確比較圓滑。
順道一提,官方說這二座分別是(右)主管風琴(symphonic organ)及(左)回聲管風琴(echo organ)。

右邊這座有兩層樓高(如下圖)。

特別拿出來說是因為,我兩個家人都以為管風琴是一個可以搬來搬去的東西,他們以為這次演出是"從哪裡搬管風琴過來"演出。(據說有小台的啦,但一般比較論外。)

或許很見笑吧,但對許多一般台灣人,可能不是很接觸音樂、也沒接觸西方宗教,就非常識。


話題一直圍繞在管風琴上,但其實是和高雄市交響樂團合奏演出的。
像是第一首曲目,其實就沒有管風琴的事。(笑)

魏拉-羅伯斯:第九號《巴赫風巴西舞曲》,作品449

導聆說,這是20世紀的音樂家,使用巴哈的風格寫的曲子,完全是弦樂器的樂曲。

這曲是搭配接著的巴哈作品。

演出時我真的沒拍照了,舞台上坐滿高雄市交響樂團的樂手,望眼都是小提琴和中提琴家(我的位置有些遮擋(如圖),若說錯、少說到很抱歉)。

因為只有弦樂演奏,第二曲開始前Felix Hell才登場。

看得出來我坐三樓,目的就是近距離看管風琴。因為平時在教堂真的高不可攀(物理距離)。


巴赫:d小調鍵盤協奏曲,作品1052

有導聆真的不錯,順便教導我們此曲共有三段,全部結束再一併鼓掌,才不會打斷。

根據日本漫畫家田中マコト(武藏野音樂大學音樂學院聲樂系畢)所說,通俗形容,巴哈就像公務員一樣,領薪水工作還需要作曲。(參考書籍:今晚不妨來點輕鬆的古典樂!)

導聆也說了,巴哈一生作曲有超過千首。

不愧是音樂之父。(雖然音樂課學過,但不熟)


有意思的是,據說這曲之前一直被認為是寫給小提琴的作品。(根據一些演奏技法推定)

但近來有2位德國學者提出說,這最早可能是寫給管風琴的,例如後面有地方彈起來雙手是並疊的,如此在管風琴或多層的大鍵琴上比較容易。

此次便是此曲第一次在台灣以管風琴演奏。


中場休息

我們趁中場走走,才拍到了兩層樓高的管風琴那張角度。

導聆有說,後半場特別是為了最後一曲管風琴,天花板的「音響反射板」會上升(前半場是14公尺的高度)
上升後我忘了拍,只能從上面拍兩層樓高管風琴那張瞥見。

14公尺的高度

至於這塊板子的作用...我是不太清楚,但依我的感受(可能受到座位影響),覺得後半場聽起來相對大聲(清楚)。可能是我錯覺,也可能並不相關。


法朗克:《贖罪》音樂會作品,作品52

說是跟下曲依樣創作在1870年代,19世紀末。

原本是法朗克寫來連結另一首作品的,但原作品最後沒成,倒是這段被拿出來成為作品。

這首是管絃樂的作品,所以跟前半場第一曲一樣,Felix Hell此時並未登場。

跟前半場不同的是,因為"管"弦樂,所以也有數名(好像是)低音號樂手上場。
總之合奏的樂器是有更動的,很講究。


小軼事是,導聆講到法朗克本身也是厲害的管風琴家,而那個年代的管弦樂聽起來都有點管風琴的感覺。所以在這曲裡不但可以聽到類似法國式的浪漫派的旋律外,還可以有類似管風琴的部分。(好吧,我也不太懂,反正就轉述。)

雖說坐三樓為了近看,但光看還真的看不出所以然XD
以前對衛武營的管風琴沒有大心心,就是因為"不夠美",算是現代工業風吧


吉爾曼:給管風琴及樂團的d小調第一號交響曲,作品42

有意思的是,聽說吉爾曼是那個年代第一個"世界巡迴"的法國管風琴家/音樂家。
當然那個年代能跨出歐洲,基本上就只有美國。但想想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還是很厲害。
(可以參考一些電影)

更厲害的是他還有教書當老師,退休後還是熱愛管風琴,所以在自宅蓋了一座@@
(跟衛武營右手邊這座差不多大)


這首跟前半場的第二曲一樣,我們被教導說有三個段落,中間停頓處就不要鼓掌了。

以及,這曲跟上一曲有做前後順序交換,因為上一曲沒有Felix Hell登場,如此演奏完本曲才能以鼓掌請他出來安可。


導聆還說本曲最後會整個地板共振。可惜應該是我座位太遠了,沒有感覺。

要說整個空間因樂器的音場震撼,果然還是搖滾樂最好吧。(自認為XD)

比較靠近這座所以拍比較多


安可兩曲

最後我們以掌聲請他出來安可了兩曲,
交響樂團在台上陪坐,沒有動手,完全是管風琴的天下。

當然,因為管風琴主場,聽的特別爽。
(並沒有貶低交響樂團意思,只是所愛風格不同。再怎麼說這場就是為了管風琴去的。)


第一首 Symphony No.1 in D Minor, Op 14: VI. Final 

這種不用顧及交響樂團(的音量),火力全開的管風琴才是最棒的。


因為沒有導聆,所以自己維基了一下。

此曲為Louis Vierne路易·維爾納(1870-1937)所做,法國作曲家/管風琴家,曾任職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管風琴家。網路上查,作品年份是1895–98,將近是20世紀的曲。主要風格是浪漫派,自身的命運(視力問題、弟弟和兒子皆死於一戰戰場、妻子離去)對其音樂也產生影響,總的來說,其管風琴作品風格規模宏大、常帶有悲愴氣息。

本曲大概是其30歲前的作品吧,是有感到宏大,但還是比較多柔和感,不怎麼悲愴。

網路上找的,其他人演奏的

第二首是經典恐怖大曲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作品號BWV 565

一首很難沒聽過的曲。

我也只認識這首。

當然聽到認識的總是會特別投入。

網路上找的,其他人演奏的
順帶一提,圖中就是漂(變)亮(態)的管風琴

Felix Hell也帶了自己的管風琴專輯,據說剛好包含好像是本場的吉爾曼作品(若記錯請見諒)

由於家人買了,我還沒拿來聽,所以還沒研究。若發現錯誤會再來修正。CD照片也後補。


這次發現衛武營的管風琴活動還蠻多的,雖然很多(應該是為了推廣,跟許多不同種樂器合奏)都在周一~五上班日我不能聽。不過價格都非常非常親民,記得像是剛提及的這些合奏,一場最低200元就能入場了,若有特殊身分還有折扣。例如敬老卡半價。

雖然說推廣的合奏系列是剛好有活動,但整座管風琴在那,時不時也是要運作一下吧,看來還是可期的。σ◡σ


*最後還是攤出個疑問,
買票的時候很難買,尤其2~3樓的座位將近全滿。試過刷新,每天也才3~4個座位釋出。
幫媽媽買第一排的座位,當時也只剩4個座位。
然而開場前的人數真是有目共睹。


Then, WHY?



本著作由coldfragrance寒香子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
This work by coldfragranc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作者Author 寒香子
覺得「自己的興趣明明也沒有那麼冷門」,卻永遠找不到同好,習慣在小窩裡自言自語。
自閉久了,不習慣和人溝通,怠慢請多見諒。其他請見關於我。


COPYRIGHT / LICENSE
This blog is a non-commercial personal platform for sharing notes and reviews. If any materials have been used inappropriately, please contact me. I will remove or revise them immediately upon request.

ꕤ 1. All media material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screenshots, promotional images, video/audio clips) related to third-party works mentioned in this blog (such as games, music, movies, manga, books, or language learning content)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respective creators and companies.
ꕤ 2. Google search results and map screenshots used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by Google LLC.
ꕤ 3. Some decorative elements (such as dividers) were downloaded from free resource websites a long time ago, and their sources may no longer be traceable. The use of 哈星星 emoji images has been granted with permission.

ꕤꕤ All other texts and some photos are original creations or taken by me (coldfragrance).
You are welcome to share or repost these contents **for non-commercial use only**, with **clear attribution to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source**. **No modifications or commercial use are allowed.**ꕤꕤ
Original texts and photos are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NC-ND 4.0).
For Chinese version, please click: 中文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