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隨意窩搬來,許多舊文的圖片和聯結有問題。已盡量修正但無法避免..(電腦功力差)相關主題請多利用分類標籤、站內搜尋等。感謝🥰

2021慕夏展台北站記 連門口都不能拍所以無圖

只是個給未來忘事的自己的紀錄。展場連門口都不能拍所以無圖。

難得跑台北一趟,一個周末趕看三展。整個行程不免多少有趕行程(不深刻)的痕跡。


從小就很喜歡慕夏,是那種身邊的人講到慕夏都會想到我的那種。
不過(尤其後來隨著年紀漸長)其實也沒有再深度做什麼功課/研究。
唯一能說的大概只有買過日本海洋堂出品的慕夏盒玩全套(笑)。

所以本身無內涵,以下也講不出什麼所以然。純粹簡單紀錄,不喜請離。


嚴格說起來,入口在右邊沒拍到的地方,正對外有大海報已經無法拍攝。
趕行程所以隨手拍了這張(還引發小關注= =),也連合照都沒時間。


先日記

3月13日(日)

過午趕著抵達了中正紀念堂。幾百年沒進來了(笑),真的記不清上次是何時。
疫情下最麻煩的應該是無法隨時補充水分,在玫瑰園曬了一早上的烈陽後,趕快在外面的店喝了杯飲料就進去了。
預計看完是傍晚,要趕著坐車到南京三民站一帶吃特定餐廳,再趕回旅館拿行李、坐高鐵。也是挺趕。

展場紀錄

據說平常日人潮少,還有解說可參加,可惜今年已請太多假。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就是這麼無奈(笑)。

這天是星期天,連進場都要排隊,場內還一直宣導作品沒有觀覽順序,有空位就可以先過去看了。
但因為我有租借語音導覽,就還是順著聽。至於作品,我也有大致留心一下年分,但真的沒有時間仔細研究,手機也快沒電無法查找,總之以下提到慕夏本身的事蹟等等,有片面、缺失甚至可能記錯的,千萬別認真往心裡去(在意的請進一步查閱網路)。

展覽除了巨型海報外,也有超多超多的草稿和練習稿。


簡單心得

以前我知道他的作品很多是商業廣告,跟早期的藝術家(油畫為主)不同,不過實際上看到這麼這麼多的練習稿,而且是鉛筆稿,例如一張紙上的一角,反覆練習了多種手部動作,或同樣姿勢的腿部,也是在一張紙上反覆練習,真的產生一種親近感;其他也有請模特擺拍照片作為模擬草稿再去改畫;甚至一件作品完成前,有時會有多個草稿。例如後期幫政府畫壁畫,有草稿,再有油畫草稿(好像算是定色的意思,不知我解讀的對嗎),最後才是等比例畫到牆上。因為牆面是類似三角形的更顯得草稿的設計及等比例移植很重要。

一是真的體驗到時代的接近,例如鉛筆草稿,或是構圖設計的"先進";二是感受到也與常人一樣是經歷反覆練習的過程,真的與更早前的畫家不同了。會想看其他同期(或稍晚一點點,例如在二戰下活躍)的畫家/設計家的展覽。(其實第一個蹦入腦海的是以前同學喜歡的羅特列克)


慕夏生平等等紀錄 

說回生平,(從機台很簡單的解說自行拼湊\重組,跟維基有點出入,或有點互補,我也有可能被帶偏)


慕夏小時候就參與了教堂的唱詩班,但同時他也非常喜愛繪畫,
後來到了法國,先有人資助他(中文維基有出入,但展場解說及旁人反應讓我覺得是這樣),當時他的風格尚未定型,作品也很多是油畫的方式。
後來資助人撤資(之類的),慕夏也搬到另一個工作室,作品大部分也還是接稿,例如畫雜誌(或書)的封面和內頁插圖等等,這些作品為了印刷,就是用石版印刷套色的方式製作了。展中也有慕夏在這個工作室的自畫像,畫中是他在工作室中埋首的樣子,以第三人的視角從後側面看,畫面不大,是單色黑色的深淺呈現明暗,特別能顯出光影感。

在語音講解提到他換工作室的那個解說點,旁人說慕夏換了工作室,也明顯看到環境給他帶來的心境變化,連作品風格都不同了。
這我倒是看不出來,而且展內作品也無依時間擺排,風格也從來都是作家不斷修練的結果,所以若非他真的很懂,否則就是看圖說故事的亂蓋。紀錄一下留給大家深挖。

 

期間他做了不少雜誌封面,甚至有個親戚(堂弟還什麼的忘了)辦了個雜誌,所以他也參與了不少,除了封面也畫了很多諷刺漫畫(展內室這麼介紹的,但那個年代的諷刺漫畫真的與現代不同,除了一張紙內分成多格內容迥異(應該每格無關連),甚至有的沒有文字,只充滿群人面相,看著像眾生長相的練習稿,不明白要諷刺什麼),只有基調是一樣的,很像傳統報紙因為是單色印刷,於是僅有白底黑線條。

 

1894年,慕夏幫舞台劇吉斯夢妲(Gismonda)製作海報,一舉成名。
這張海報的風格就是後來大家對慕夏的印象風格了,圖片有版權我大概不能放,有興趣可以看網路。
海報中畫的是女主角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全身像,穿著類似劇中的造型,頭頂有花,手持棕櫚葉(?),上下有劇名和劇院名等,有些馬賽克拼貼的元素。
這張海報非常巨型,我想(可能是錯的)可以用早期電影院外的手繪海報、或者歌舞伎座外大型布條去想,因為直接是劇場(建築)外的宣傳海報所以特別大。

這張海報非常成功,莎拉本人也非常滿意,所以後來跟慕夏開啟了多年合作(~1900),也是互相榮耀的雙贏。
據說莎拉是當代非常有名的演員、維基裡還說到被羅伯特·戈特利說是自聖女貞德後最出名的法國女人。更是早期世界性的藝人之一。

不過中間有一幅我很在意,說是紀念莎拉以及他的影迷什麼的,"紀念"一詞通常是使用在已逝的人物,但這張畫作在展內放在偏前的位置,因此多方使我產生疑惑(雖然展內無依順序)。現在一查,果然此時莎拉仍然健在,也未息影。或許這張作品名稱是官方或約定俗成這樣吧(英文是使用"honor"一詞)。

 

吉斯夢妲海報奠定了慕夏的經典風格,外方內圓(弧),女人以及花葉藤蔓,再細說就是對稱的裝飾型花紋。看似信手捻來,但還是仍舊是不斷練習的產物,幾本草稿練習作品集可窺知。另外許多作品是超過2公尺高的大型作品,石板套色印刷還喜歡搭配金色或銀色(再次有感於年代之接近與' 時的先進)。現場看得真的好感動,而且距離算很近的(網路上說燈光昏暗但我覺得很亮,可能後來有調亮吧,希望不會傷作品TT)。

莎拉後來的其他劇作海報就像一系列的作品一樣,例如茶花女、哈姆雷特等。

1898的米蒂亞(Médée)海報則跳脫那個框框,又達到另一個境界。米蒂亞是希臘神話改編,中略有興趣自翻,後面劇情需要,米蒂亞手刃了2個兒子,這張海報就是畫出這個橋段,海報中米蒂亞的下半臉以頭巾遮蓋,眼神直面穿透,與下方倒地的孩子一樣稍帶灰藍色的色彩,畫面上也不帶其他海報的花體字以及花草藤蔓,上方左右的紋飾則取自希臘神廟。原本對這張不是很愛(不是一貫柔美嘛),現場看卻非常震撼,且用色很好。

順帶一提,維基的圖片太差已經不能光用色差形容,尤其米蒂亞這張像是劣質掃描,切勿參考。

 

期間慕夏也接到很多商品廣告,例如香菸和餅乾,甚至還有行銷城市的旅遊廣告。
其中1896年幫JOB畫的海報真的漂亮,充滿了雲霧與女性的柔美。尤其那吞雲吐霧的表情...這種香煙廣告放到現在恐怕要被罵XD
寫這篇時讓我想到也是以前很愛的一位日本插畫家Itsuko Ayano(主業好像是設計,後來就不再出插畫作品了),他的作品也是女子剛柔並濟的粗框線畫風設計,時而嫵媚時帶堅韌。其中一張作品是融合了禪風和煙霧繚繞,仔細一看也是手持香菸,不過兩者構圖各異、神情與氛圍各異,各成風格。


1900年巴黎的萬國博覽會也是慕夏的重點作品之一。

一直到1900年代初,慕夏也畫了很多系列作品,例如有展出的寶石系列,把黃玉等4種寶石假想為女人等等,或以四季x女人畫成四幅系列作。大多持續了原本的風格,就是外方框、內圓或弧,裝飾性花紋、或有鳥獸、馬賽克元素等等(不贅述)。
星月系列(我私自簡稱)則是把月亮和挑選的三顆星星畫成系列,這個系列比較特別,不是上述的風格,雖然也是女人及下身繁瑣的布料,畫面偏黑,表現夜中的星月光芒。

我自己很喜歡系列感強烈的作品,像是我雖然沒有迷過美少女戰士,但當年的系列圖我可是沒少蒐集(笑),現在看來也是受到慕夏的影響,(現在翻了下網路看到也有人做比對,不僅我買的動畫系列,連武內直子本人也有做tribute(詳請點此,不轉PO)隨便翻找的,有興趣再自行深挖喔)

另外一提,慕夏的藝術作品常有裸身出現,廣告作品就都是雅俗共賞的不露點了,也是個豆知識。


1906年他與新婚妻子搬到美國,在那裡他還是接case,也有開設課程。

此時慕夏涉足更多方面的設計,例如珠寶和家具等等。


1910年他回到祖國波希米亞(以當今會說他是捷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後,捷克斯洛伐克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慕夏更是積極參與公部門的建設(設計)。例如上面提到幫政府畫壁畫的工程。尤其The Slav Epic是大型的油畫系列作品,內容是斯拉夫的神話與歷史。風格跟之前的完全不同,就是腦中能想像的油畫作品,但是構圖等又常見比較現代的設計(不會形容)。


展內還很多慕夏的其他作品,例如早期有俄國總統訪巴黎的書,以及後來例如聖經、老奶奶故事集(名字皆記不清)等,都是些大製作(圖片不大,但一本書內要畫超多張插圖),時常就像現代的插畫家一樣,為書籍製作封面以及內頁插畫,而內文是他人所寫。許多細節時常感到那個年代與現在真的不算太遠。

展內還提到慕夏離世後,作品一度漸漸被淡忘,後來博物館(? 之類的)舉辦的展覽才又把他的作品帶回到世人面前,剛好當時美國流行的嬉皮風相呼應(波希米亞啊、flower power啊,這邊不贅述),才又流傳下來。


展場最後包含了很多後人受到他的風格影響的作品,不僅是歐美的唱片封面設計、Marvel漫畫封面等等,還有日本及台灣的漫畫家和插畫家的圖稿。
我覺得這個部分有一點點無聊(個人意見),因為慕夏的影響之大是顯而易見,就是有點"還需要你說嗎"的感覺。(我解釋的可能不好,但其他展覽不太會放後人致敬的作品吧XD)
並且若要認真要說的話也說不完,例如我上面也就提到了二位展內未收錄的作者。
再者,展內少數(極少數)有點黑人問號,就是,不能畫面中有人有花就說受其影響吧..好像別人都不能用這個組合。

以上僅為個人意見。
當然也有其他作者的作品是真的很值得一看(厲害如天野喜孝),也有當年日本受到影響下的作品(知識性佳)。
相對也有一些作者不那麼知名,認不認識就看各人涉獵了。

以上就是整個紀錄跟感想。


慕夏基金會官網 http://www.muchafoundation.org/

寫的時候很簡單的參考了一點點維基跟慕夏基金會官網,
基金會官網很值得一看,畫作顏色也比較還原,缺點是有些許不好找(大概是作品太多很難歸納)。

特別推薦(?)

在分類Gallery下,左邊選單"Colour your own Mucha",裡面有6張慕夏線稿可以印出來玩上色。

 

作者Author 寒香子 (分享引用請註明出處)
覺得「自己的興趣明明也沒有那麼冷門」,卻永遠找不到同好,習慣在小窩裡自言自語。
自閉久了,不習慣和人溝通,怠慢請多見諒。其他請見關於我。

COPYRIGHT / LICENSE
This blog is a non-commercial personal platform for sharing notes and reviews. If any materials have been used inappropriately, please contact me. I will remove or revise them immediately upon request.

ꕤ 1. All media material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screenshots, promotional images, video/audio clips) related to third-party works mentioned in this blog (such as games, music, movies, manga, books, or language learning content)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respective creators and companies.
ꕤ 2. Google search results and map screenshots used on this site are copyrighted by Google LLC.
ꕤ 3. Some decorative elements (such as dividers) were downloaded from free resource websites a long time ago, and their sources may no longer be traceable. The use of 哈星星 emoji images has been granted with permission.

ꕤꕤ All other texts and some photos are original creations or taken by me (coldfragrance).
You are welcome to share or repost these contents **for non-commercial use only**, with **clear attribution to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source**. **No modifications or commercial use are allowed.**ꕤꕤ
Original texts and photos are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NC-ND 4.0).
For Chinese version, please click: 中文版說明